欢迎光临本店[ 会员登录 ] [ 立即注册 ]
400-098-5189

购物车0

您购物车为空,赶紧选购吧!
如水岁月——访共和国同龄人、校党委书记崔文志
印品惠 / 2025-04-20

 

 

    崔文志,1949年5月出生,河北省清苑县人,汉族。1969年8月参加工作,1971年入党。在职研究生学历,研究员。197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(1996年改为北京中医药大学,下同)医疗专业并留校工作,历任学生辅导员、科研处科员、人事处副处长、附属医院党委书记,大学党委副书记、书记等职务,兼任全国中医药院校党建研究会会长、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、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。2000年9月调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、研究员,兼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、常务理事。2003年7月毕业于中央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。

 

    在30多年的高校工作中,崔文志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和高校党建、德育研究与管理工作。先后担任五部作品的主编、副主编,主审、出版教材五部,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三项,发表论文、文章70余篇。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“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”等称号,担任中共北京市第七次至第十次党的代表大会代表。

 

    近五年来,他主持完成北京市“十五”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科研项目两项,主要参与并完成北京市党建研究会科研课题两项,正在进行中的“两委”委托重大项目一项,以及教育部委托课题一项。

 

求索十四年  香自苦寒来

 

    1962年夏,崔文志开始了初中的学习生活。三年时光转眼即逝,他和他的同学们从入学时初飞的雏燕很快变为毕业时分飞的幼燕。他们当中有的参军入伍,有的成为工人,有的留在家乡,更多人选择了跨入高中的新校园学习。

 

    1965年崔文志开始了他的高中学习。从迈入保定一中的大门到1969年赴内蒙兵团的四年间,从来自不同市、县的42位同学的乡音交响,到朗朗读书声、运动场喊叫声和宿舍区喧闹声的交响,从1965年至1966年平缓舒展的温情交响,到1966年至1969年叠峦起伏的跳跃交响,都是崔文志与其老师和同学间心与心的激荡,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好淡雅的和谐画面。

 

    自1969年奔赴边疆内蒙至1973年奔向首都的四年令崔文志难以忘怀。从立志献身边疆的兴奋到不知奔向何方的迷茫,从屯垦戍边的奋斗到如何成长的彷徨,从入党进步的喜悦到种种不遂人愿的悲伤,都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。他刻苦学习文化,补习完了高二、高三的课程;他刻苦学习专业,开始步入医学知识的殿堂;他刻苦研读原著,读完了一本本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的典章。这使他忘却了那些不愉快的景象:零下20多度的严寒,因劳作磨破皮肤的臂膀,干硬难以下咽的红薯面窝头,没完没了的荒唐的形式主义……直到1973年他辞却了领导的爱切之意,背起久违的书包奔向了北京中医学院。一颗平静的青春之心,又开始荡漾起了新的希望。

 

    自1973年夏到1976年底,崔文志又开始了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时光。工作了四年后再继续读书的机会实在非同寻常,因此珍惜时光、刻苦读书,成了他大学生活的主要乐章。他记下了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,背下了大量的中医学典章,留下了在图书馆、实验室忙碌的身影,换来了在知识海洋中自由的遨游。一个诚实、刻苦、勤奋的印象在他毕业分配时帮了大忙,他从此开始了在高校几十年工作的新篇章。学习中有辛劳的幸福,有幸福的繁忙,有实在的脚下,还有理想的前方。

 

耕耘三十载  杏坛不思归

 

    自1976年底毕业留校至今,崔文志先后在两所大学工作了32年。期间有过六七次工作调整,也有过七八次职业岗位转换。每次调整都是一次历练、一次考验,32年岁月弹指一挥间,众多感慨唯有他心知。

 

别了——北京中医学院

 

    自1973年夏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到2000年秋离开母校校园,27年的时间使他完成了三个转变:从一名知青成为大学的学员,毕业后成为大学的教员,之后又成为大学的管理人员。他渡过了人生阶段重要的27个春秋,也是他非常珍惜的27个春秋。

 

    自1976年底到1980年的6月,是他作为一名称职的学校学生辅导员的3年半。

 

    自1980年6月到1984年6月,是他在学校科研处从事科技管理和摸索医学哲学的四年。期间有处级单位的奠基之艰辛,也有医学科技管理的新鲜与收获。

 

    自1984年6月到1985年12月,是他在学校人事处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一年半。时间虽短,却是他自认为是最能考验如何做人的一段时间。

 

    自1985年12月到1991年3月,是他在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工作的五年。在这所三级甲等医院里,他磨练了意志,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。

 

    自1991年3月到2000年8月,是他经历大学管理岗位锻炼的十个年头。在这期间他从副职做到正职,也从不惑之年走到知天命之年。

 

来了——北京印刷学院

 

    2000年深秋,崔文志来到了北京印刷学院。他个人的40年职业生涯,前30年与医学事业紧密相联,后10年与印刷出版业息息相关。在这10年里,他把身心融入北京印刷学院,这里也成为了他的心灵家园。

 

    从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建设到共同实施“以人为本,以德为先,以实为要,民主办学”的理念,从“三重”建设(重点学科、重点实验室、重点课程建设)到教学与党建的评建,从抗非典的号角响起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平安,从艰辛地改革探索到落实学校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实践,从凸显和发挥办学特色到校企地共赢和市署共建,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化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,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到迈向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明天,从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的实现到印刷高等教育50年的庆典无不见证他的辛劳。五十年印刷教育硕果累累,新时代传媒教育定会再谱新篇。

 

    在北京印刷学院前行的征程中,北京印刷学院广大师生选择了团结、勤奋、严谨、求实,选择了改革、开放、稳定、发展。每一步征程都是北印人同舟共济、锐意进取的豪迈,每一点成绩都记载着北印人的敬业奉献。

 

莫道桑榆晚  为霞尚满天

 

    在《岁月如水》这本书的题记中,崔文志这样写道:“日月如梭,岁月如水,耳顺之年,感慨万千。回首六十年日月,审视四十年忧欢,难得的是人生无悔无憾!工作四十载,人生六十年,三十年望闻问切,近十年印刷出版。”这也许就是对他60年人生的一个小结吧!

 

    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,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代表,他深情表达了对党、对国、对校的赤诚之心。他说自己是普通的人民教师,但非常自豪,因为他与新中国同生共长。人民助学金供他读完了中学和大学,是祖国温暖的怀抱哺育他健康成长。他虽能力有限,却愿以勤补拙,努力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。他常言自己虽已到花甲之年,却壮心不已,愿在今后的日子里,与广大师生一起,在党的领导下,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前方。
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

  •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
总计 0 个记录,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
用户名: 匿名用户
E-mail:
评价等级: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 captcha
广告说明